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日期: 栏目:体坛资讯 浏览:117 评论:0

  关键词:昆明学院;大学泰语;研讨

  【中图分类号】H412

  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随着桥头堡战略实施,目前,云南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小语种人才培养对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昆明学院是一所综合院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21个特色专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同类院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选择昆明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调查研究泰语学习在各个专业开展情况的绝对优势。

  泰语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据统计,云南省小语种专业目前在校生人数约5万人,根据2013年5月30日《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教高【2013】69号)》和同年6月28日召开的“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的要求,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规模在三年时间要扩大到10万人左右。

  截止2015年,云南省开办泰语专业的本科学校已经超过10个,在校生规模约1900人,办学规模还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云南省大部分学校的泰语专业培养方向集中于传统的泰语语言文学、商务和旅游方向,机械、农业、建筑、医学等专业相关的复合型泰语人才稀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因此,对于泰语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

  昆明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泰语导游专业(专科),10年来共培养专科毕业生近200人;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0年开始,为满足社会发展对泰语人才需求,学校增设大学泰语为公共必修课程,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择,课时数及学分均与大学英语一致。选择大学泰语的学生可以用大学泰语代替大学英语。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英语”和“大学泰语”两门课程中,任选一门进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学习。

  本文选择公共必修类课程“大学泰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年实践研究,总结昆明学院多年以来泰语教学的“得”与“失”,并通过调查以及基础数据采样分析,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并结合当前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搭建符合昆明学院教学宗旨的泰语学科教学体系。

  本研究数据信息采集可靠,分析科学,研究严谨,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昆明学院自2010-2015年所开展的大学泰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将数据分为静态及动态两个方面进行采样研究:静态数据主要涉及学生、师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学生最终考核等方面情况;动态数据主要反映在静态数据背景下,学生的反应、感受,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情况等方面。

  昆明学院“大学泰语”2010年-2015年探索实践之路

  选课模式的探索

  2010年12月,为了响应云南培养小语种人才计划,昆明学院选择在2010级音、体、美,及三校本科R笛生中开设大学泰语公共必修课程,学生在本门课程所修得的学分将置换大学英语相关课程的学分。当年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人数为115人,选课学生集中在音、体、美、三校专业,利用学生的原课程上课时间作息,不占用晚间或周末额外排课。

  2011级,学校决定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放选修大学泰语课程。当年,全校17个学院的各专业均有学生有意向选修泰语,最终确定报名的学生总人数为38人,开设一个大学泰语教学班。由于选课学生专业分布零散,为避免和其他课程安排的冲突,安排在夜间第9、10节课上课。

  2012级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为17人,开设了一个大学泰语班。因为当年同时面向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增设了泰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故只能由任课教师指定上课时间,满足上课时间条件的学生才能选修大学泰语。

  2013级,考虑到2012级上课时间段难统一的问题,学校决定将大学泰语课程安排到周末上课,以满足全校各专业的选课需求,最终有60人选修泰语,开设了一个班,采取一周上一次课,周日连上4节课的模式。但这一年级的学生在16周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统一监管,学生缺旷课、请假情况突出。

  2014级,学校尝试采用与大学英语平行选课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选修泰语。当年,由各班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向新生作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自学能力,在英语和泰语两门课之间选修一门。在开放选课的头两周期间,学校特别开设了大学泰语公开课供学生体验观摩,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经过积极动员,2014级最终选修大学泰语的人数为324人,较2010年选课人数增加210人。

  2015级,学校决定沿用2014级的选课模式,与英语上课时间段平行开设6个泰语班。考虑新生开学上课秩序问题,学校取消了大学泰语试听公开课,采取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选课系统的方法,有意向选修泰语的学生可以直接网络选课。但是,因为新生不熟悉校园网络选课程序,最终通过网络正常选课的学生仅有53人,但在正式开课后3-5周,又不断有学生提交申请选上泰语课,截至开学第五周,选修大学泰语课的学生总人数为138人。

  授课模式的探索

  复制大学英语分课型授课―合并课型授课―提高平时成绩比例

  昆明学院“大学泰语”课程的授课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复制阶段。2010级-2013级,照搬复制“大学英语”版块式教学模式,将大学泰语课程分割为听说课和读写课两个板块。

  随着“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启动,学校增加网络自主学习板块计入总学分,为了使选修泰语的学生获得相同学分,“大学泰语”也增加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但由于泰语教学起步晚,供学生自学的资源不足,学习资源均由任课教师搜集后转发给学生,供学生自学参考并要求学生于学期末提供一份自学内容总结给教师评定核算期末成绩。

  “大学泰语”教学不应照搬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回归到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将“大学泰语”课程合并为一门综合课程进行授课,其重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和随堂练习为主。

  第二阶段,合并课程阶段。选修“大学泰语”课程的学生,没有泰语学习经历,学生需要从泰语语音开始学习,第一学年的教学以字母识别、音节拼读为主;第二学年教学以场景对话为主。

  选修泰语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具备英语自学能力,希望多掌握一门外语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第二类学生是对英语课没兴趣,希望重新选修一门外语,掌握基本口语会话即可,这一类学生占到总选修人数的90%以上。考虑到选修“大学泰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学校将“大学泰语”两年的教学目标调整设定为:使学生具备泰语拼读能力;学生能够用泰语进行基本日常会话;在熟悉泰语拼读、词汇构词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基本自学能力。

  第三阶段,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因为“大学泰语”的教学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学不好英语,希望通过选修泰语轻松过关的学生,他们对泰语没有真正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刚开始还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一进入到大量语音拼读规则学习和训练时,他们开始进入“听天书”的状态,并伴随有缺旷课现象。“大学泰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因考虑到学生选修泰语的初衷,往往对学习要求不严。

  为强化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监督,学校决定将“大学泰语”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至40%,剩下的60%再由口语、听力、笔试的期末成绩构成。学生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x40% +(听说成绩x50%+期末笔试成绩x50%)x60%

  结语

  在长期以英语为王的大学公共课程教学体系中,“大学泰语”是一个新生事物,昆明学院现行的“大学泰语”选课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现实的问题。

  学院对泰语公共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是“重发音、重交际、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泰语作为公共课程,两学年四学期的课程,共计只有256学时,这只相当于泰语专业一、二年级阶段一个学期泰语课程的授课量,所以对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考核要采取切之可行的标准。

  选修泰语课的学生都是泰语零基础,照搬“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泰语教学质量,学生更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功,能够通过两年的学习,达到基本的自学能力。所以,应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通过灵活的选课模式,满足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选课需求。

  现在各高校都在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趋向于行业化、技能化发展。泰语可以向英语教学借鉴,但不能照搬,得结合际,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泰语教学路子,做到学校重视课程管理,老师重视教学设计,学生重视学习修养。而整个泰语教学最终的落脚处,还得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专攻,学以致用才是昆明学院作为综合性运用型大学泰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闭晔.提高泰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48-49.

  [2]黄钰惠.基础泰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4,07:164-166.

  [3]段召阳.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非专业泰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战线,2011,S2:348-350.

  [4]林子艺.怎样提高职中泰语教学的水平[J].考试周刊,2015,06:167-168.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大学英语教师是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高校英语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也是息息相关的。与公办高校外语教师相比,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弱势,在专业发展程度和专业认同度上也与公办院校外语教师有一定差距。英语教师是英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教师专业发展又是促进教学质量与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促进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必须对此类高校大学英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详细调查,深入挖掘制约其专业发展的因素。本文以海南某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张莲(2013)的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本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和与一些同行的交谈,制定出比较适合此类高校英语教师的问卷来收集数据。其问卷结果如下。

  一、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汇总

  (一)问卷调查样本信息统计

  本调查对象总共34人,来自海南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部。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性别比上,女教师占极大比重,与其他高校相差不大。而在年龄、学历、职称和教龄等方面,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构成极具自身特点。青年教师总共占比为88.25%,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甚至高达一半。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力,达到了94.12%,博士学历则为0%。拥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副教授及以上级别占比偏小。根据对教师成长周期的划分,可以从基本信息得出,67.65%的教师还处于新手阶段。与重本院校(张莲,2013)和其他公办院校(杨冬焕,2015)相比,民办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与职称都具有较大上升空间,教学经验也需不断累积向胜任、熟手、专家阶段进发。

  (二)教师教学工作基本信息

  从收集的数据和调查情况来看,与重点院校和其他类公办院校相比(张莲,2013),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每周在授课、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方面耗费时间和精力巨大,基本无时间扩展校外活动。其中,所有老师目前周授课节数都超过7节,过半老师授课节数达到12节甚至超过12节。91.18%教师在个人备课时间上面每周都达到和超过4小时,另82.35%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方面每周都超过1小时, 79.41%的老师每周在批改学生作业上面都超过2小时,几乎没有老师有校外兼职时间。

  (三)教师科研工作基本信息

  从表1可知,此类高校大学英语老师专业阅读时间普遍偏少,50%人每周时间都在1小时内。而论文压力又大,期望每年发表篇数甚至超过了重本院校(张莲,2013),79.42%的老师都期望每年论文达到两篇及以上。从论文完成所需时间看, 82.35%的老师都少于两个月,与重本和其他公办院校老师相比有不小的差异。在申请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和发表核心论文上,只个别人有过成功申请省级项目经验。

  (四)学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支持力度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甚少有机会外出培训和出国研修。有超过一半老师从没有外出培训机会。高达97.06%的老师也从无出国进修机会。这说明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极其缺乏支持专业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条件。

  (五)教师专业认同统计信息

  从SPSS描述统计量表(表3)可以看出,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认同度最低,各子项目均值均

  二、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与评价

  从上述样本基本信息、工作状况还有三个表格所反映的数据来看,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乐观。一,从教师构成来看,此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结构欠缺合理,这是民办高校突出的一个问题,与学校性质相关,也与教师观念有关,民办高校的不稳定性、企业性质等都缺乏对更高学历更高职称人才的吸引力。二,在教学工作方面,此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工作繁重,每周都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学备课上面,基本无时间与外界交流,造成了新信息接受的滞后性。同时,工作的繁重也极大地缩短和挤压了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时间空间,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科研水平低下,高质量科研成果几乎无。三,此类高校在支持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方面欠发力度,这造成老师们缺乏跟前沿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正是上述基本情况导致了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师专业认同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及效果和专业工作环境及条件的两方面认同度偏低,尤其是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这两项最能表现专业自我效能感的子项目上达到最低水平,这些都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学校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制约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此类高校的通病。发展的不稳定性及企业的营利性质让多数老师缺乏安全感。而此类高校以学生为上帝的视角也让多数老师在教学中的教师尊严受到挑战。

  第二,教学工作的繁重与教师自我期望,尤其是科研提升方面的冲突。日常的教学工作量、备课和批改作业时间都超过公办院校,严重的挤压了教师的科研时间,使之在科研方面停滞,科研成果质低量少。

  第三,教师自身信念的消极性和不自信。与公办大学的英语教师相比,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认同度较低,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都不是很满意。由于受学校性质的限制,外出进修机会偏少,在申请项目和投递核心期刊时也受到歧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民办类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制约更大,首先是学校自身的限制对教师所造成的压迫感。其次是学校的繁重工作与教师期望的自我提升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是教师本身的不自信以及在科研挫折下所造成的消极感。这些都阻碍了民办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若想得到改观,需学校、教师、社会三方努力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冬焕.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5(6).

  [关键词] 高职英语 选修课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本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1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许多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上一直比较欠缺。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大都是一成不变的公共英语必修课,学生们过分关注AB级证书的取得,致使公共英语的教学仍然只能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会读不会写,能听不能说的“哑巴”英语,且知识面偏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也普遍感到不满意。

  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状况: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起点较低的学生没有得到照顾,也没有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片面追求统一而忽视个性化和实用性的结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高职英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从各个高职院校的英语选修课开展的尝试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如下问题:一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形成科学实际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设置预期的教学效果,基本属于走到哪算哪的自然状态,导致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复习课或补习课,或是大学本科层次的选修课;未能把握好英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本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选修课的功能;有些选修课流于形式,教学模式陈旧、授课内容单调,教学效果欠佳;二是教师开设选修课的随意性太强,由于师资力量或教学资源有限,有些选修课的开设缺乏充分调研和系统论证,大都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随意开课,脱离了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了英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三是学生在自由选择选修课时,盲目性过大,缺乏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脱离;四是对英语选修课的认识不足且管理松散。许多学生和老师对选修课不够重视,学生为挣学分,老师为挣课时。选修课甚至面临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尴尬。

  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解决思路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一系列的英文选修课, 例如英文经典作品选读,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中级口译,网上时文选读, 影视赏析等。作为高职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 这些选修课都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英文电影赏析在各个院校都比较受欢迎,以其独特的娱乐效果和艺术魅力为这门课程赢得了大量的选修学生,并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进一步促进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上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学生本身进入学校时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仅仅目前的分级教学远远不够,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已经从单纯的通过考试转向拓展知识面, 促进专业发展, 提高文化修养等多元化的需求转变, 因而在必修课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需整合公共英语课程模式, 从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着手开展一系列的基础选修课以促进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活动, 从而满足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需求, 既有利于起点低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又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多学习空间,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种新的英语课程结构主要突出课程类型的多样性, 而多样性的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公共英语结合英语选修课的模式既促进英语教学水平整体性提高, 也能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对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设置的几点建议

  1.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复制本科院校的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对于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参考并借鉴本科院校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的经验,但绝不能因为是选修课就直接盲目复制。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上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动机差异较大,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多数学生仍然以通过AB级作为主要的英语学习目标。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选修课应该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地学好必修课,解决基础语言知识问题,如英语语法、单词记忆、基础阅读等;给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更高的语言学习平台,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如实践翻译、实用写作、语言与文化等。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选修课无论从学时、教材还是教学要求和目标方面都和本科院校是一样的, 这种盲目复制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差别。因此,对于需求多样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英语学习动机差别很大的高职学生,我们要落实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多样的选修课作为补充来弥补这之间的巨大鸿沟,直接复制本科院校的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模式只能使它成为脱离实际的无根之木。

  因此,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要通过研究当前各个高职院校英语必修课的教学实情和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课程目标、教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摸索和制订出一套适和各校学情和教情的、科学的、规范的、合理而实用的英语选修课体系,使高职学生能够走出吃大锅饭的困境,按需学习,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培养其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及爱好,设计开设门类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实践性的英语选修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2.建设高职英语选修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适用于同一受教育对象且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的建设,是一组课程的整体建设,它不强调单门课程的系统性而是立足于课程群体的系统性建设。[1] 课程群建设是以某门课程建设为依托, 继而整合相关课程、 优化资源配置,重组课程结构,使基础教育和专业相结合。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各异、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各校大多都是无法避免的, 英语学习需求总体上也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呈分散态势分布。这就要求我们选修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本位的原则,以建设课程群的方式,考虑层次化和多元化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层次化是通过开设适合不同语言水平和能力的选修课程体现,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供级别不同的选修课,比如既有基础语法课,也有较高层次翻译理论课,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课可选。多样化则是通过开设一些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包含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等应用提高课程,在使学生获得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将其大致归为四类:(1)语言知识群,如:语音、语法、词汇等;(2)语言技能群,包括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英美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3)语言应用群: 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科技英语、写作与翻译、职场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等;(4)语言文化群: 英美文学欣赏、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影视欣赏、中国文化等。

  把选修课作为整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有助于系统地规划高职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后续部分, 从而有效地补充和完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扩充每个选修课程群的规模,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来满足个体需求,丰富选修课程的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优化教学模式与课程管理

  选修课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组合,确保高职英语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衔接顺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基本上遵循语言知识群语言技能群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群的顺序,首先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构建基本语言框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通过开设提高型课程使其具备一定语言知识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选择, 然后开设应用型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岗位需求选择,最后开设语言文化型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以提高人文素质。

  针对不同的课程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课程群中需制订新的、可操作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教学大纲不应只是本章节内容的堆砌, 而是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具体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大纲,应该还是学生自学的指导纲要。此外,选修课的教材选取要有针对性。由于各个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没有固定课程,也没有现成的课本, 有的采用教师自编讲义,有的由教师自选教材,甚至还有的是以讲座的形式,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讲义,所以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统一的教材可以使用,无论使用现成教材,还是自主编写全新主题的教材,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删减使用,并且有必要建设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这样既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展开,又有利于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

  4.应用科学的评估考核方式

  考试对学习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检查作用,不仅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 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能够找出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不同的选修课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应用的能力。以语言知识考试+英语技能情景实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横向考核,同时还可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考试的方式进行纵向评定,如闭卷、 开卷、口试、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各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终结性评估( summative assessment)可以评价和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未来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反拨作用;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 )可以提供动态、全面、准确的信息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和成绩进步等方面的情况。[2]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要开设好英语选修课,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课程意义、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科学的、规范的、实用而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体系,实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青妹,徐玲.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66).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师资队伍

  2012年6月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与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的提法略有不同。

  《五年规划》中关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说法不仅更突显了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而且为高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既是企业需要的全方位创新型人才,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管理制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要跟上以外,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而对于承担高职必修课的公共英语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新目标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尽管《五年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高职的生源状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尤其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并未提高。以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为例,2009级学生入学时英语及格率为8.89%,而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入学时英语及格率仅分别为0.82%和4.7%,且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掌握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具备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这一状况与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强的学科知识基础形成巨大反差。这就要求公共英语教师能够克服因自身对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差距带来的失落感,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其次,尽管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它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公共英语课“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强调英语的应用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先清楚实际工作中什么场合使用怎样的英语进行交际,企业技术创新对员工英语有何要求,即具有企业实践的经历,了解学生未来职业对英语的需求。最后,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上各地高职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些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除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承担如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科研任务以及社会服务――担任兼职班主任或系主任助理等其他工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并兼顾自身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学团队。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现状

  为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笔者就人员基本构成、“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承担的继续教育与科研任务三个方面随机调查了北京市属的5所高职院校。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至少北京市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历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工作任务量大等。

  1.人员基本构成

  因为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设的学年和课时有所不同,在被调查的5所学校中,专职英语教师共92人,兼职教师最多时达47人,少时有39人。按兼职教师人数最多时计算,在被调查的139名公共英语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89名,占总人数的64%。原因之一可能是北京地区对高校教师的入门条件要求较高,青年教师至少具有硕士学历才能进入高校工作。在职称结构方面,中级以下职称的有12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仅为17人,占总人数的12.2 %。这说明教师队伍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偏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级职称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偏少,这一结构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发展。

  2.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是: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各院校在认定双师素质教师时根据本校情况虽有调整,但总要求基本不变,既要求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或职业资格证书。在被调查的139名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共有47名,占总人数的33.8%,比例偏低。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或未获得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可能与英语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师自身缺乏参与实践的机会和途径有关。

  【关键词】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资现状况,队伍建设

  1引言

  近年来,民办高校作为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拓宽

  高校办学资金渠道的产物, 它的队伍在逐渐壮大起来。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对其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就“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现状与队伍建设”在江西省几所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对其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就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工作量及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作了全面的探究,这不仅对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有指示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民办高校师资建设的参考指标。

  2基本状况

  (1)年龄结构。民办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较年轻,25-35 岁的教师,为一线教师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力军,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另外,还有部分是55 岁以上的退休返聘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来自其他高校或在校研究生,他们以兼职的形式承担临时的教学任务。

  (2)性别比例。从性别比例结构上来看,女性英语教师占总人数大半以上,比例严重失调。在人们的观念里,教师是一种属于女性的职业。现如今,教师须处理越来越多授课以外的文件工作,升职机会有限,从而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教师是低薪的专业领域,导致许多男性不愿选择教师为职业。

  (3)学历和职称结构。从高校教师学历结构上来看,博士极少,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英语教师占 56.1%。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硕士都是新进人才,工作的年限不超过三年。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学历有相应的提高,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环境、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很难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高学历人才。从高校英语教师的职称结构来看,讲师占百分三十左右,副教授和教授占 百分十五,职称结构极其不合理。

  3教学状况

  (1)工作量。通过调查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每周 12-24 课时。这清楚地表明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较繁重。另外,根据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有关规定,公共外语课每班为 40 人左右。但是,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班级人数在45人以下的只占 23%。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公共外语课人数偏多,在授课方式上呈现为大班授课制。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导致师资相对短缺。

  (2)教学硬件设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还算先进,但许多英语教师反映,能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的比较少。比如,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广泛认可并使用,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能够长期经常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英语教师只有 极少数,大部分教师还在尝试阶段。

  4进修状况及成因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能够有机会进行脱产进修的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很少。除此之外,能够定期接受或者是有规律地参加在职进修的老师也不多,而且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教师的这种进修均是以晋升学位为目的,民办高校以某种形式派现任英语教师到学科顶尖单位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非常渺茫。民办高校教师在接受进修或培训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经费问题,学校出资者要得到一部分回报,且学校基础设施还须建设,所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需要有大量时间备课,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

  5科研状况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术气氛不浓,科学研究氛围不足,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校内科研活动的内容基本以教学为主,涉及到科研的实质性东西很少,而且太重视流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对教师的科研进步没有任何作用。从科研项目数量上看,大部分民办高校英语教师是非常缺乏的。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研工作摆到学校日程上来。

  6对改变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资现状的几点思考

  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缩短和公办院校的差距,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外,更要加强师资这一重要软件条件的建设。

  (1)建立一支业务过硬,师德优良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首先在政策上,民办高校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应享有平等的待遇,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职称评定等,从而吸引和培养一支以中青年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特别注重引进具有高学历学位,能够挑起教学和科研重担的中青年高级人才,或者是经过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具有较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以适应发展需要。其次,民办高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用“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2)强化教师培训机制,打造专业的英语师资队伍。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也不可忽视。适合于民办学校的学情和学生的真实状况,培养一支既有英语理论又懂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给学生双语授课,打造双资型的教师精英。

  (3)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就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来说,应该积极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的理念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湘利,邓远富.解决高校大班授课难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8).

  关键词:双师型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的现状

  1.教学观念不新

  目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多是由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这些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教学经历几乎为空白,英语教师们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也不够。

  2.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来自于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个队伍。其中,专职英语教师隶属于所在高职院校,他们更多地承担了n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教科研工作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需要把教学与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发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工作量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职业归属感缺失

  当前,许多高职英语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焦虑与担忧,缺乏职业归属感。职业归属感的缺失也易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成为制约教师队伍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占比达到50%,优秀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比应达到70%以上。

  二、提高双师型英语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对策

  1.岗前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及时地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岗前培训,教师了解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计划好适合学情的教学活动。

  2.进修培训

  双师型英语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发展观。研究表明,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喜欢英语等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师参加短期或长期的进修培训,在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建设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要想提升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整体优势,不仅要关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更要注重中青年学术骨干尤其是英语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学术梯队的建设应处理好“学术带头人”和“团队”这两个不同梯队的辩证关系。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更好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4.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引导者、解惑者,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推动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英语教师应积极鼓励,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师参与访问实践项目,为英语教师去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实践,英语教师可以将职业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发展的合理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高素质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 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1-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林建,2010)“卓越计划”本身并没有指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同时,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也是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本文仅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根据“卓越计划”中所提出的本科层次标准,探讨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旨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促进对大学英语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二、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环境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和专家对教学现状进行过调查。例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宏观调查(王守仁,王海啸,2011),又如,对工程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乔小六,2012),然而,对于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却很少见。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沈阳工程学院的230名工科学生(预备级50人,一级班115人,二级班45人)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在学习目的方面,50%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级,42%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选择扩展知识的学生占16%,选择提高个人素养的学生只占1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目的是外在目标(Cook,2007),极少数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是内在目标(Cook,2007)。在学习动机方面,42%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于社会需求,大约28%的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习英语,16%左右的学生的动机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另外还有14%左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语言技能方面,我们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技能的重要性和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得出,学生对五项技能的重要性排列顺序为:说、听、读、译、写;掌握程度的排列顺序为:读、听、译、说、写。然而,教材每单元课时的分配为:读(3学时)、听(1学时)、说(1学时)、写和译(1学时)。在学习策略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除了英语课堂外主动学习英语的机会很少,将近50%以上的学生只通过英文歌曲和电影接触英语,接近80%的学生每天课余英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90%的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少于三个小时。只有4%的学生在课余经常写作。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能通过写作作业来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以上得调查分析可见,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进行。

  三、“卓越计划”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构想

  1.教学目标。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中的“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一些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也为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总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围绕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中的以下四个标准:(1)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林建,2010)。每门课程和每次课应在总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立。

  2.课程设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针对是否应开设外语类选修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内容所进行了问卷调查。66.4%的学生希望开设后续英语课程。其中91.6%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应以选修课为主;74.2%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对求职和深造很有帮助。54.2%的学生选择语言知识类选修课;35.9%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根据本校实际,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应用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由层次化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构成。核心课程则由综合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构成。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综合英语的学习,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学术英语的学习,第二学期完成职业英语的学习。其中综合英语分为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学生可以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分为语言知识类如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语言文化类如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欣赏、英语电影欣赏和中西文化对比等,语言技能类如英语演讲、英语实用写作等。选修课为提高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人才的人文素质和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仍然依靠课堂来提高英语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的选取和课堂活动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英语各项技能的提高与学习者坚持不懈的语言习得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我们将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延展,即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大学英语视听说学习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供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进行英语的自主学习,此外,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演讲比赛、英文写作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戏剧比赛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英语的水平。

  (2)确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内容为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将语言教学基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提高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Mohan1986;戴庆宁,吕晔2004)内容为依托的显著特点为:一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二是使用真实的语言;三是学习新信息;四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袁平华、俞理明,2008)。结合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第十一条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的要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后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用了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在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语料和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情感需求、将来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全部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料并要求学生用真实的目的语言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就学生而言,这种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和国际市场做好了准备。

  4.教学评估。我们认为教学评估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三个层次。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课程要求》提出了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了思想。我们根据应用型大学本科学校学生特点采取两种评估并重。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口语成绩、期中成绩;终结性评估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四六级成绩。为了使平时考核更加合理,并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我们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纳入到形成性评估中。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设定具体化的任务,并提供一些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用测验,作业及论坛的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另外,每个学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况进行自评,以便学生自己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方面,我们采取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同行评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卓越计划和需求分析设置灵活的教学目标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当然,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仅限于对笔者所在的院校的教学现状,希望能在“卓越计划”和实际教学活动中搭建一个平台,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促进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和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WYYB12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2001

  [3] 乔小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2(3):69-74

  [4]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5] 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18

  [6] 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4

  [7] Cook,V.2007 The Goal of EFL: 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ung second language users?[J]. International Hangbook of Foreign Teaching,2007(Springer):237-248

  [8] Mohan, B. A. (1986).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适应当前形势的有效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近年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实践,全面总结了分级教学的依据、思路、目标、计划、课程设置以及配套的动态管理模式,并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的背景下,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其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予以了强调。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如何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提供了其实施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实践的总结反思。

  一、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北京高等教育2003年底的毛入学率达到52%,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我校学生中既有毕业时仍未获得大学英语必修学分者,也不乏在各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佳绩的优秀学生。面对存在较大差异的教学对象,英语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实际,使教学工作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校英语教学一直注重探索有效的因材施教、分级培养的新机制和新途径。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将实施分级教学模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2000级学生开始,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已坚持实施了七年。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政策及理论依据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无论是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还是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坚持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实际上是为实施分级教学提供了指导性的思路。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的“i+1”理论中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公式“i+1”表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这样就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Krashen指出,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只有这种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学习者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正是主要基于这一语言理论而形成的。

  以上述政策和理论为主要依据,我校分级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路如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年以前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同时依据我校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英语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级别;分别为每一级别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分级方法

  新生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和历年学生入学时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分为三个教学级别:以二级为起点的A级(约占总人数的10%~15%),以一级为起点的B级(约占总人数的70%~80%)和以预备级为起点的C级(约占总人数的10%~15%)。

  (三)教学目标

  入学时以一级为起点修读的学生修完四个学期后英语水平应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描述的“一般要求”;入学时以二级为起点修读的学生,修完四个学期后英语水平应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描述的“较高要求”;入学时以预备级为起点的学生,经过4~5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后也应达到“一般要求”。

  (四)教学原则

  二级起点的A级班学生基础较好且自学能力较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引导为辅”为教学原则;一级起点的B级班学生占教学对象的大多数,语言基础和自学能力都属一般,以“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并重”为教学原则;预备级起点的C级班学生基础较差,其中绝大多数对英语缺乏兴趣,自学能力较弱,其学习过程以“课堂教师精讲+课下辅导监控”为原则。

  (五)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级起点的A级班学生应用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完成《大学英语(二)》至《大学英语(四)》共三门课程的学习。同时还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一定课时的网络视听说课程作为加强听说能力的补充。如通过全部课程考核,学生则可在第四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目标选择全校外语类通选课。一级起点的B级班学生应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完成《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共四门课程的学习。第五学期开始可以选修全校外语类通选课。预备级起点的C级班学生应用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完成基础知识的补习和《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的学习。第六学期开始可以选修全校外语类通选课。

  (六)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1.升、降级管理。每学期每个层次的班级都要根据期末总评的成绩进行人员调整。原则上达到所在级别要求(即期末总评成绩合格)的学生可继续升入下一阶段学习,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降入低一级班级学习。

  2.跳级管理。学生在参加所在级别考试的同时,每学期均可报名参加高一级考试,即跳级考试。如跳级考试成绩合格,且所在级别考试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可在下一学期跳入高一层次的班级学习。

  3.成绩记载。分级教学的出发点是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基础阶段的要求,并通过升、降级和跳级的管理机制为各级间学生的流动打开通道,其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励学生不断提高水平向高一级班级流动。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宁愿留在低层次班级得高分,而不愿去高层次班级学习。分析学生这种“就低不就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级班学生入学时通常直接从二级开始学习,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考试中得高分不易,而英语课成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奖学金等各类奖励的机会。为此,我们调整了过去的成绩记载方式,以“奖励优秀,鼓励上进”为原则,即在奖学金评定中给予A级班学生一定的成绩加权优惠政策,不但保证了A级班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对其他层次的学生产生了更大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经过不断总结、探索后,初步形成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分级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硬性指标以及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完善现有的分级教学模式将是我们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基于英语教学因材施教模式实践的反思

  (一)分级教学取得的成效

  1.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为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和资源达到既定目标。以2005级学生为例,A级班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大学英语(四)》的学习后参加了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和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97%的同学通过了国家四级考试。这说明,我们在入学分级时采取的适当“拔高”原则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B级班学生在过去的三个学期中完成了大学英语一至三级的学习,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了各级课程考核。

  2.分层指导,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实施分级教学后,教师不再感到众口难调,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集中精力对所教层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3.配套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分级教学对配套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动态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一步步得到了改进。我校特别制定了《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管理的暂行规定》来对教学要求、分级方法、升降级、考核与成绩记载、奖励加权等各种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和说明。

  (二)分级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低起点班级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问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从理论上讲,分级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过程不同等因素,是科学合理的。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被分入低起点班级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同时按教学计划将要比其他同学花费更长的时间达到目标也引起了他们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低起点班级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大多数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外学习监控时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起点班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2.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自扩招以来,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缺编状况。尽管我校实施分级教学实践的时间不短,但由于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因此,不少教师对分级教学的内涵、实施办法、管理规定等都理解不深,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分级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加需要认真分析每一层次的教学对象,钻研针对性突出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等。

  3.分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我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及实验实训类课较多等实际情况,还未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通道式”排课,即全校学生在同一时间上英语课。各个专业各水平层次的学生不可能均匀分布,这就造成分级编班时不得不考虑到班级规模问题,因此很难在入学时对每个专业均严格按照统一分级标准编班。这就使得各层次间的区分标准不够严格,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满。这需要与教学管理部门进一步沟通,寻找出妥善的解决对策。

  通过总结和反思,同时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和我校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真正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晚姑,曾建湘.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60-161.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贾芝.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299-301,309.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刘彩玲,程云艳.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89-190.

  【关键词】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课程满意度

  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最初来源于经济领域的顾客满意度。一般而言,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项服务以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伴随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群体和学生需求也更加多样化,高校竞争愈加激烈,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评价理念日渐兴起,这些都驱使高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群体对高校的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开始作为评价教学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6年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 Research Program)对美国全国大学新生的测评是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起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口语技能在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英语口语在研究生的专业和文化的国际交流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开设高质量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有助于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水平。通过对已有的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还未有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改进和优化。而从学生满意度出发来探究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现状,可以为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提供相关实证依据和参考。而相关研究的缺乏,进一步证实了开展此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作为学校试行的选修课程,在实践中日益摸索,努力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基于探究研究生对英语口语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满意情况,先后进行了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处理等工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调查,旨在通过分析该校研究生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探究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一)选取问卷变量

  本研究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相关文献,将问卷的变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包括被试的性别、专业、英语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英语口语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其包括四个维度: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本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将选项“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满意”分别赋予1、2、3、4、5 分。

  (二)构建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课程满意度,这一指标可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四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的评量问项按照Ai,Bi,Ci,Di方式标记。除此之外,还添加了整体的课程满意度一项,以了解研究生对英语口语课程整体的满意度。并根据此指标体系设计出调查问卷,详情见下表。

  表一 指标体系构建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级变量 二级变量 评量问项

  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满意度 教学准备 A1 课程内容有针对性;A2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A3公布课程计划

  教学过程 B1 教学态度;B2师生互动;B3生生互动;B4 课程激发学生兴趣;B5课程激发学生参与;B6教学方式;B7讲授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C1 英语表达观点和情感;C2英语交流;C3语音语调正常;C4语法基本无错误;C5就话题发言;C6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评价 D1学生对课程与教师的要求可以及时地反馈并加以改进;D2学生收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及时评价;D3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成果

  整体课程满意度 整体课程

  评价 E1学生评价课程经历

  E2 如果重新选择,学生是否会选择这门课

  二、样本数据采集和分析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选修研究生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由于选修英语口语的研究生人数较少,且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在2013年5月下旬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3份,回收率为92.9%,删除无效问卷8份,共有21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9.6%,问卷有效率比较高,这说明此次调查过程科学合理。

  (二)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以SPSS做为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具,分别对问卷统计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概况

  首先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样本总容量为215人,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136人,女79人,分别占总样本的63.26%和36.74%;专业构成为理工类学科177人,人文社会学科38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2.33%和17.67%。对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进行统计,发现通过大学生英语六级的学生为207人,未通过的有6人,分别占总样本的96.28和3.72%,说明本校选修英语口语课程的研究生具备较好的英语知识基础。

  论文摘要:加快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速度、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师资现状,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英语教学师资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多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1. 职称和学历 

  学历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职称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普遍相对较低,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小。 

  2. 年龄结构情况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创造力,可以从总体上预测出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发展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年龄普遍较轻,很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这部分年轻教师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带来新鲜的活力,但也同时表现出经验不足等问题。 

  3. 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目前,资料现实,高职英语教师普遍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数量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科研氛围不强。 

  4. 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情况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进修深造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过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完善。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1.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后盾,所以教师队伍的 

  建设必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要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全面培养,要制订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2.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教师攻读学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举办学位班和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等形式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与培养目标,组织英语教学研讨会与论文报告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英语教师通过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4. 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高职教师除了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应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教学活动节奏加快,操练密度、广度加大,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加,英语技能全面发展,使高职英语注重使用能力为本的特色更加鲜明。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面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快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才能应对挑战,成为合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伍永飞.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43.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国际活动 英语专业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类学习者在学习知识中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这使得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所设置的课程分布散且不精,最终导致高校在人才输送上与社会需求脱节。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时应最大程度地做到因地制宜。本文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结合国际活动,分析研究当地高校如何选择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浙江舟山群岛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别具风格的海岛景色以及深远的佛教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1]依靠当地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舟山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国际活动的举办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桥的建成,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现如今,国际活动在舟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举办的次数日益增多,同时规模也不断扩大。 国际活动的举办,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如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社会、怎样满足社会需求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供需不符的矛盾也逐步凸现出来。本文则从实际出发,围绕该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在舟山举办的国际活动的类型以及类型走向,从而提出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课程设计。望有助于解决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较好地与当地举办国际活动所需人才接轨的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的国内外研究

  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在国内,例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的探索。进入竺可桢学院的学生,首先在第一学年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能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兴趣爱好。接着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取主修专业。在专业基础上,又设有辅修课程,积极实践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在国外,例如Middesex 大学(1998)法语系,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各类辅修专业。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计算机、体育、生物等偏理工科的专业课已经屡见不鲜,选修美术、设计、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则更为常见。总体来说,英语专业正在不断地和其他专业相互渗透融合,这是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国内,正如戴炜栋教授所指出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是非英语国家在特定的发展时期特有的产物,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2] 但是在培养多能型人才时,存在着技术不足、基础不牢等各种问题。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2001)年指出,当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时,它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与逻辑不再是它唯一的诉求,其外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它必然要回应社会的使命。[3]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都能看出,培养英语专业的符合型人才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已有的成功教学事例也不断涌出)因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切忌盲目从大流,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特色和社会资源,正确设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方向及框架,切、切实际地回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

  二、国际活动的举行状况以及当地高校英语专业参与率分析

  本文以一年多的时间中(2015~2016),曾在高校招募英语专业翻译者的国际活动以及知名度较高国际活动为研究对象。如自2015 年起举办的国际海岛旅游节、自12 起年举办的国际女子公路自行车赛,此外,包括舟山群岛国际马拉松、舟山国际沙雕节、国际青年女篮亚特拉斯系列赛、岱山国际海岛运动风筝邀请赛、国际眼看舟山各类国际活动等,并成立调研小组,实地访问了舟山市团市委、旅游局、体育局、外事办等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多渠道采访参加国际活动翻译工作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在校留学生等后获得以下数据资料:

  (一)国际活动翻译人员组成比例分析

  在舟山,国际活动的举办正处于上升期,总体情况如下:国际活动配有专业随行翻译的百分比为10% 左右。而天数较短、规模较小的国际活动只招募大学生随行翻译,比例在30% 上下,两者结合大约在40%。从所占百分比了解,专业翻译和学生翻译实则在舟山基本需求都在50% 左右。相比较之下,专业翻译人数不到临时招聘的高校学生的二十分之一。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大学生,有机会在大学期间参与到此类国际活动中去,提高自己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就业、融入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以毕业生身份跻身专业翻译行列、成为随行翻译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学校为了培养英语专业“一专多能型”的学生,在开设选修专业课时要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二)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国际活动的调查

  本次面向舟山群岛新区的当地高校,主要是以浙江海洋大学定海与长峙两大校区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固定发放,以及(浙江海运学院、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以及浙江海洋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进行随机发放以及网上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以及有效率都为96%。大一人数为7 人、大二31 人、大三47 人。总计人数为85 人。总人数少于预计比例,从诸方了解,究其原因在于人员重复率高、变动少。深层原因在于承办方或者主办方考虑到翻译者的基本能力素质、专业涵养以及对舟山地区的熟悉程度等,在年级段上有具体要求。

  三、英语专业已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作为“东海鱼舱”的舟山,在其第一产业渔业的带领下,以对外贸易公司为就业目标的英语专业学生,其在校学习课程涵盖了电子商务、外贸函电、港口物流等。根据国际活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如下发展方向:

  (一)英语专业+旅游知识

  2015 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的开办昭示着舟山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会更加迅猛。2016 年9 月,第二届国际旅游大会也同样如火如荼展开。浙江海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浙江大学舟山分校区的研究生都参与其中。2015 年9 月,浙江新闻客户端举办了“国际眼看舟山”的活动,舟山中学的外教老师、浙江海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各国在校留学生都参与其中进行互动。此外,国际沙雕节等也同样招募了当地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活动的类型上着眼,高校为英语专业学习开设旅游知识课程,具有可观发展前景,也符合当地的社会需求。

  (二)英语专业+佛学知识

  舟山享有“海天佛国”的美誉,宗教文化也同样是旅游资源之一。普陀山尤负盛名,是佛教徒的朝圣地之一。此外,在普陀开设有佛学院,处处蕴含着佛学文化。特色的佛教建筑、悠久的佛家文化结合海岛风景,别具风味的“普陀印象”吸引了大批游客。2006年,中国首届国际佛教论坛就在杭州以及舟山举行,这无疑是一个拓展方向。英语专业辅之以佛教知识是以旅游资源为先决条件的,是对于方向一的细分,专一于普陀区。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解“印象普陀”演出文化、熟悉普陀各景点,合理并且中肯地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的需求。(当地高校可开设佛学文化课,有助于各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避免不要的冲突)。据调查2016 年9 月浙江海洋大学设有了佛教文化选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功开课。浙江海洋大学同时开设有旅游英语课程,然而学习的旅游景点与本地区的旅游特色不符,建议当地高校融入本地区的佛学旅游资源。

  (三)英语专业+体育赛事

  英语+体育专业模式即是目前最新《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复合型人才的英语培养模式[4] 舟山举行的体育类国际活动,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海洋特色。根据此点,舟山本地高校可为学生开设帆船课、海钓课、海岛野外生存课等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做到与国际活动接轨。浙江海洋大学已部分设有此类相关选修课,然而课程设置人数少,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此类课程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现有课程基本为实操,对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系数大,而且过偏向于操练用于评判的理论知识过少,无法有效的培养此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英语专业+体育类的复合型人才时,当地高校要对体育课程本身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有必要进行精简,降低学习者技能掌握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学习者理论上。此外,其他国际赛事,例如国际马拉松赛、国际自行车赛、国际篮球赛等等都是常见的体育赛事。针对常见的国际活动,应首先开设理论知识学习课程,掌握具有贯通性的术语,期间伴随大学体育课程选修,再进行长期的专业化学习。本地高校在国际视野下能够专注培养具有体育兴趣及基础能力的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力。

  学校教育在“人本位”的基础上要做到“社会本位”。即当代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做到‘术业专攻’也要做到‘多能’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以及英语在普通市民中的普及率迅速上升,削弱了单一交流型英语专业高校生的竞争力。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各高校应根据2000 年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现今高校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时,存在发展方向不明确、偏离社会需求、课程设计不合理等种种问题。本文是在分析国际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适用于本地高校的‘一专多能’的英语专业人才,希望当地高能进行课程改革,加快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书恒,郭伟,施晓冬,朱大奎.舟山群岛资源特点及其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地理,2006(03).

  [2] 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理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高(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档升级.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制度.结合市局下发的师训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师训工作计划、校本研修计划、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教师层次上,制定教师个人提高计划、个人读书计划等.

  2、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查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中学、中心小学支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结合国培—能力提升培训进行,取得了显著和效果.中心学校组织了电子教案的设计制做、如何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专题讲座.坚持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注重教师思想修养和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3、成功举办了校本教研活动.4月9日,召开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5位教师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实践五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大家敞开自我、各抒己见,探索多种途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高效、快速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积极申报教学新秀及教学能手,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根据进修学校的指示精神,我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类先进个人,共申报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计10名教师.5月12日在新兴小学参加了名师评选暨第二片区教研活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从中学习到了先进的理念和教学艺术.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2014国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校共有93人参加这次首轮培训,我校指定一名教师做校级管理员,组织教师报名,督促、指导教师学习.截止到5月10日,我校的93名教师学习成绩及格率为100%,其中百分人数达23人,我校会继续督促教师完成培训后续的反思和学习.

  6、各级组织走出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与培训.3月19日,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科研培训会,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4月20日,我校派一名教师参加由奔驰公司组织在大庆师专为期一周的培训.5月6日,我校派周海艳老师参加在绥化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培训会.5月8日,派马思博自费参加了全国小语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教研会.

  三、下步计划:

  1、举办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