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论文大全11篇

日期: 栏目:首页 浏览:123 评论:0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1)

  一.网络的发展及其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1)的调查统计:18岁以下的占17.6%,18岁至24岁年龄比例最大,而其主体则是大学生。曾经有研究者在湖南省的几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其中每天上网的占2%,偶尔上网的占70。30%,,经常上网的占27.3%,每上过网的仅占0.4%。

  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究竟网络有何魅力?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虚拟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里会聚交织。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量极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经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以及校园生活等,应有尽有。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时间和空间缩小到“零”,“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事实,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与时代潮流的最新动态紧密联系。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尽情的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干干的约束,不怕后果,不会担心受到惩戒。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具有全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冲击。

  二.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1).网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爆炸性发展,为大学生开拓了知识面,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学习不在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可以自主的选择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东西方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自我化和价值目标的模糊。据报道,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碟片。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五花八门的“垃圾车”里面装满了大量的不客观、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腐朽的东西。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的,美英西方借助语言优势,依靠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疯狂入侵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以网络,荒废了学业,成为网络垃圾的牺牲品。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法律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上网可以以网名代替真实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有的大学生不愿意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就造成了自由意识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而且国际互联网上的电脑黑客色情内容网罗犯罪急剧上升,不断侵袭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逮捕了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几年前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一名台湾学生的玩笑之举。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让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罗道德教育是迫在眉急,亦是形势所逼。

  三.网络德育的开展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罗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罗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今许多著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如何才能将网络的开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德育的教育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因此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虑和监督,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由于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所以要适当的结合一些实事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谈论,引导大学生参加,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一定的教育。

  2)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三观”

  网络道德的遵守使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罗垃圾无处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园,让许多大学生成为这些的牺牲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而且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形稳定的时期,所以可以结合网络上的知识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的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展多样的网络德育宣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所以在网罗上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状况。所以思想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而要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专家讨论,师生讨论,学生交流,名人讲座,成功人士介绍,还可以建立校园bbs对实事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介质,它具有“交互性”。德育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特点,给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讨论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有益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德育方面可取得较好得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学生较实际少了许多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以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第60期.2003.3

  [2].林耘.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广西教育.第8期..7

  [3].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第20卷第2期.2003.4

  [4].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2003.3

  [5].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学院学报.第5卷第5期.2003

  [6].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工作.高等教育研究.2002

  [7].赵今秀.面向21世纪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2)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识、分析、评价、获取网络媒介信息并且使用网络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媒介具备一定的草根性、自发性与匿名性。因此,大部分信息缺乏权威性与准确性。而大学生尚处在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由于受社会经验不足的限制,他们认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过网络。如果自身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提取了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因此,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网络媒介信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必将为实现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3]教育的完善和补充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含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理想、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的积极引导。在现代社会,网络媒介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大众化而兼容的多元价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解读和评估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媒介信息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可以有效发挥其在培养学生道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对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某些道德信息、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的真假、善恶、美丑等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其次,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科学的指导个体与网络相关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形成民主、公正、平等、人道、自由等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道德人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高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终极目标相一致。[4]

  对于大学生,自主是指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道德标准来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其自主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自主型德育模式指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行为方式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是否定了学校、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自主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仍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及家庭的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地认识网络这一媒介,使大学生在具有符号、自治、开放等特点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实现从“无虑”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内化过程。德育工作者不可能,也决不能充当保姆或督察的角色,只有通过“内化”,使大学生个体内部与社会的道德环境吻合,逐步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情感定势,进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科学信念,才能达到自主型德育的根本目的。任何一种行为能力都是一个整体结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塑造的这种自主型道德品格必将辐射到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水平中,从而提升宏观环境(包括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下个人对事件道德性质的判断和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这正是自主型德育模式的两个基本方向。[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网络媒介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其教育效果非同寻常。这种德育立足现实世界,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新的开展教育空间的趋势助推着“虚拟德育”范式的产生和发展。所谓“虚拟德育”,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虚拟德育范式的拓展也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切入口来实现的,其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便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此时,按照传统的德育范式,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够。当前,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依然存在着网络媒介素养偏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他们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网上信息,却很少去质疑这些信息;无法对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面临这些现象,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建立起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才能帮助他们厘清这些困惑。这既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更是助推“虚拟德育范式”的前提条件。

  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已经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到其教学体系之中,专门设置了相关章节,讨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体系、操作模式等。也有的教科书把整个大众媒介作为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具或教育途径研究的,比如,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研究中,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来研究和利用,特别是网络媒介兴起之后,教育部十分重视用网络媒体来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被融入到德育范畴。一些学者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章节或者一讲内容来介绍大众媒介的功能、性质和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高校还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包括大学生与媒介、媒介与社会、媒介心理学、媒介与求职、媒介与教育、媒介与科学、媒介与外交、媒介与公关艺术等课程。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逐步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直到最终取得与“两课”同样的地位,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曾指出,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很多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就在于此,网络世界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张扬个性、摆脱束缚的欲望。他们只看到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却没有认识到在虚拟世界的背后隐匿的是人的本质,只知道网络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连接,却没有想到坐在计算机面前的仍然是血肉之躯,通过计算机真正相连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大学生的网络世界观是片面的、缺乏科学性的,这种单纯凭直觉、情感和心理体验来理解和把握网络世界的网络世界观体现了大学生们对网络世界的本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的本质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等问题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德育工作者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性质与特点,尤其是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利弊影响,理性看待网络媒介的地位,合理增加对传统媒介的使用学习。此外,在网络世界中,世界观的问题仍然是根本问题,它左右着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和对待网络世界的态度。因此,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的重点,应落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世界观教育上。首先,要注意指导大学生认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其次,要使大学生懂得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应遵循一定的维护自身稳定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法律秩序。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大众化的网络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不断复制、传播,网络提供了最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消费观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大学生网民达到3,686.4万人,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应用已经达到普及化的程度。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随处可见的电脑、上网本、手机等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看电影、玩游戏、交流等进行文化消费,网络占据了大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25.1小时,比2012年增加了2.3小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平均每天有3~4个小时的时间上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很多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吃饭、走路、坐车、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在上网,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正常的生活和学业受到影响,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呈现出过度化特征。

  (二)网络文化消费多样化,以休闲娱乐为主

  大学生网络应用主要有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娱乐、商务交易等方面,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通过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微博、个人空间、论坛等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网络音乐、视频、文学作品等实现娱乐消遣;通过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在线预订等进行商务交易。据《报告》统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普及率高出总体网民的普及率,这说明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消费观的主体。网络文化消费观对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应用中,大学生信息搜索、即时通信和网络娱乐功能等都高于总体网民使用率。在网络娱乐中,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3%,高出总体网民17.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81.9%,高出总体网民12.6%;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3.5%,高出总体网民8.8%。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部分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娱乐和交友的工具,沉迷于网络游戏,陶醉于偶像剧和娱乐节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休闲化趋势。

  (三)网络文化消费呈现个性化,但不够理性

  网络文化具有丰富、迅速、广泛、虚拟、个性等鲜明的特点,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文化项目进行消费,可以自主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可以建立体现个性化风格的主页、博客空间,选择个性化的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和原创性的网络词语。互联网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能表够达真正的想法,不再迷信权威。相对于传统消费形式,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极其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极具诱惑的网上文化服务,使大学生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消费很难限制。面对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受到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选择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一些大学生冲破网络规范和道德限制,在网络上进行不良宣泄、沉迷色情游戏、传播垃圾信息和文化糟粕、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虚假信息等等,网络文化消费不够理性和成熟。

  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研究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需要从社会观念导向、政府法律和制度保障、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等三个方面建立起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

  (一)社会观念引导

  引导大学生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家长等社会观念的引导很重要。首先,要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文化信息的甄别、抵制能力;其次,建设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精神文化,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发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产品,提高网络空间占有率;最后,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以正确的消费观舆论引导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

  (二)法律和制度保障

  我国的网络立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立法比较模糊,对网络主体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督促行业自律,实施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加强网络制度文化建设,规范网络制度管理,使大学生在更加安全的网络制度环境下文明、规范地上网;政府和行业要联合营造健康的中文网络环境,加大对不良中文网站的管理,净化中文网络环境,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开发建设自己的网站;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等都需要共同努力,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在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的同时,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4)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界,文化的开放与互动性前所未有。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真正实现了交流的无地域、无国界化。人们通过网络还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人人都有相同的话语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和信息,真正的做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文化互动。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渴望求知、渴望探索且希望得到话语权的群体,在天涯、猫扑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之中,经常可以见到活跃的大学生群体。

  (二)虚拟化和超时空性的特点

  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网络交流这种新型交流方式的出现,这就突破了仅限于电话、信件的交流模式。人们通过QQ和微信等新型的聊天方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在网络文化的世界中,文化主体、文化课题以及交际主体都实现了虚拟化,任何个体都可以使用匿名的或者虚构的身份展现在他人面前,这就突破了现实之中人际交往的很多束缚。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网络文化也有利弊,是一把双刃剑,懂得利用网络文化,那么网络文化就会对人们产生有力的影响;如果只是盲目的参与网络文化,或许会受到伤害。

  (一)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文化的覆盖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术到美食,一概囊括其中。从学术方面来说,网络文化基本上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都归纳到了网络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抑或音频,只要能想到的,在网上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遇到困难,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解决。还有一些数据资料库如豆丁网、百度文库、万方和知网等数据资料库收集了很多优秀的文献,学生在数据库中可以参考前人总结的经验;从衣食上来说,目前最火的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购物和购买美食。大型的网上购物平台有天猫、京东和亚马逊,很多的大学生都在这样的大型电商平台上购买自己喜欢的衣物以及其他物品,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就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此外,最近电商针对学生有推出了饿了么网和美团外卖网,学生只要下载电商提供的软件,就可以找到软件之中的美食商家,只要下订单,商家就会送餐上门,极大地方面了学生的生活。

  2、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还并没有做到完全与社会接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还未完成,高校目前注重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着实有待提高。网络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平台,像58同城网、赶集网和智联招聘网,这些网站刊登了很多商家和社会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符合自身条件的兼职来锻炼自己。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的大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经常逃课去打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于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文化很容易对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和诈骗团伙也潜藏在网络之中,而自制力和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三、高校的引导策略研究

  (一)提升教学队伍的网络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虽然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却是极为迅速的。这就使得许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措不及防,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和掌握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了高校网络教育水平的受限,不能很好的和学生的思想水平同步,教育工作脱节。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具备精通网络文化知识和操作方法的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高校的专业队伍组建完毕之后,就要通过队伍制定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方针和目标,及时对校园的网络文化进行控制和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例如,针对大学生喜爱玩万络游戏的现象,高校的专业队伍可以阶段性的组织电子竞技大赛,根据目前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腾讯游戏(如英雄联盟、穿越火线、QQ飞车),设置电子竞技的内容。在电子竞技大赛结束之后,进行网络文化知识普及,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知能力,并对于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健康学习和生活。

  (二)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发挥网络的优势,扩大教育覆盖面。在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建立学生和自身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取舍,提升学生的自控力和辨别能力,通过正确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知识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遵循网络秩序,远离网络违法犯罪,健康学习、交流和娱乐。

  (三)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的制度规范,管理好校园网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适用,目前大多的高校都没有成型和完善的关于网络的规章制度,这就使得管理无章可循。接下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地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将色情、诈骗、暴力、和网络病毒等网络危险因素清除,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让网络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5)

  (1)网络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获得网络上储存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大缩短了查阅资料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文字形式的知识,还能通过收听标准的音质,观看精彩的视频来获取知识,此举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传统的无声教学走向有声教学,使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旦将知识成功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大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进而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

  (2)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高校教师不再像高中教师那样无时无刻地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大学生要想在日常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必须要在网络世界寻找所需的信息,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补充知识,优化知识的目的。通过使用网络,大学生能够与同专业的同学取得联系,并通过交流与讨论寻找知识点中的疑问,从而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以此来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的虚拟化滋生了大量的有害信息,黄色信息和虚假内容时有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一些人为了快速出名,通过幕后推手团队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色情事件”,诱使一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想成名的人身上,一旦大学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就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传播速度快,能够瞬间让有害信息扩大传播范围,监管困难,一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迅速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就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成功成才。

  (2)网络游戏和网上购物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属于独生子女,对新鲜的事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游戏和网上购物是网络带给大学生最主要的“礼物”,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往往无法辨别自己的真实需求,导致很多学生整日浸淫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奔波于游戏世界和购物大厦。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虚拟的网络上,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大学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信任程度也逐渐降低,部分大学生并不希望将自己的孤独与烦恼倾诉给亲朋好友,反而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陌生的网友。然而在网络这种虚拟的世界中,不法分子默默地扮演着知心好友的角色来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交谈,一旦获取大学生的信任,就会向大学生施展形色各异的欺骗手段,给受骗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使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标尺发生变化。

  大学生通过QQ、MSN和电子邮件等通讯软件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周围的人,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界限,因而即使随意地将不良信息展现给其他人,也容易对一些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地将信息展现给其他人,并受网上激进言论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给原有的育人环境增加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当网络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后,大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万象,此时,大学生不仅会受到家长和思想工作者的影响,还有可能受到社会上知名人士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并难以掌握,部分传统的教育方法失效,有时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无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3.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由静态变为动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步成为我们生存过程中的“时代话语”,大学生更多地应用网络来表达自身的想法。未引入网络文化之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作业、书信等形式,无法及时地将大学生的想法传达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用网络技术之后,师生能够使用各类通信软件来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因而一旦大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步骤发生改变。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此种方法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工作,并拟好课堂讲稿,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滔滔不绝地向大学生灌输枯燥无味的思想,此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达到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应用网络进行教育之后,教师向大学生分配资料查找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相关的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水平。

  三、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来提高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方法

  1.提高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认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有益影响。传统文化固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高校必须要利用现代技术来进行大学生的培养工作,这一点是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的。除积极影响之外,教师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思想。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要想提高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活动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网络道德教育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大学生作为该教育工作的主体,为了防止大学生浏览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或者发表激进的、扰乱社会安定的言论,要求教师必须要向大学生普及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4.利用网络来寻找新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一项新技术的崛起必定意味着众多较低工作效率方法的陨落,所以在高校中应用网络技术要求教师必须要利用网络来更改原有的教育方法,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师生个人主页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书籍介绍给大学生,从而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

  5.逐步完善网络法规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想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管制,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出台系统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高网络信息的管理、审查和处理等力度,从而为大学生提供绿色的网络环境,防止大学生出现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以“无网不入”的触角结结实实地网住了象牙塔,网络文化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尤其是闲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大学生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工具,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客观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种影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几个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

  (一)开放性。多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既无空间也无距离,连接着全球的人类,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简单方便。有人形象地说:“Internet要把全球一网打尽”。

  (二)虚拟性。网络通过互联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便捷性。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联结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了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的瞬时化、生产的自动化,“方便快捷”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你只要坐在一网的计算机前,简单地通过键盘或鼠标就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收发信息,收发邮件,传递影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网络信息的与传播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四)综合性。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宽的人们的视野,但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

  网络是一个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直接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宽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也为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国内外时事,了解生活消费信息,了解时尚和流行,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为实际生活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闲暇方式

  网络使人们接触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生存世界,网络文化就是通过文字、高清晰度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娱乐文化大餐。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时参与并尽情地体验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式娱乐。在这个不存在现实利益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或玩网络游戏,或听音乐、看电影,或写博客、与人聊天,一切皆由自己主宰,从而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抑制或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舒缓紧张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调剂生活。

  3、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与人交往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E-mail、QQ、BBS、BLOG是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谈生活的感悟,宣泄情绪,抒感,发表见解等等。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和广泛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也没有长者权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思想和感情交流。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性(sex)”、“” (nude) 、“成人”(adult) 、“女人”(women) 、“” (naked)及“色情”(erotic)都是许多网站使用频繁的关键字。“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此外,暴力信息也是潜伏在网络文化花园中的毒蛇。在网络中,一些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抗诱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强,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色情、暴力信息容易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2、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它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直接交往,而是形成人-机-人的交流模式,这种人机交往可以以屏幕为界面回避各种不适与矛盾。因此,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毫无顾虑地与各类朋友畅所欲言,在网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就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消极对待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还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害怕与人直接交流等情绪。

  3、滋长人的懒惰性,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

  鼠标一点,风光无限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赋予了多姿的色彩,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新颖刺激、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于上网,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成为恋网一族。于是他们懒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懒于进行体育健身,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逃课上网玩游戏这样的“泡网一族”,“就像被某种魔力吸附在网络上一样,有的学生沉迷于网吧;有的则三五成群的去网络上CS,残忍的杀对手;有的则成群结党的在传奇、天堂等游戏中孜孜不倦的PK,……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不少大学生在重复着‘兴奋投入遗憾郁闷自责重蹈覆辙麻木’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许多大学生荒废了学业。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高校必须正视其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大力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校园网络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加强网络德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各种影响,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手段,使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文化的分辨能力、免疫能力及抗诱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过健康、高雅、文明的休闲生活。另一方面,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网。网络德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家长要提高网络知识水平,及时地教育引导孩子科学、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同时社会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净化传播内容,规范网络行为,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拥有健康的、高质量的闲暇生活。

  (三)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进而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正确地选择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促进身心愉悦、健康及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大学生自觉正确地使用网络,使网络更好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服务。另外,学校要注重用各种健康丰富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沉迷于网络虚拟休闲的“恋网一族”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营造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相光.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3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7)

  1.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6.4%的学生坦言除上课和日常生活时间外,自己每天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14%的学生除上课时间外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多于1小时。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0.5%的没有兴趣;4.0%的学生有一点兴趣;50.2%的学生有较大的兴趣;45.3%的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情况。76.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18.7%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3.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还有1.8%的学生认为有反作用。

  (4)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情况。选名师讲座的学生占33.1%;选名师课程视频的学生占20.0%;选案例分析的学生占20.1%;选电子文档与音屏文档的占14.0%;选交流群的学生占12.8%。

  2.问卷调查分析: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

  (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

  (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

  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8)

  自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网络至今,互联网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网络生活也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网络而衍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博客、论坛、网游等非常盛行,人们统称这种文化为“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迅速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开放性。在网络上任何人都能够发表任何事物,人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各种资源成果也可以将他人共享的资源拿来利用。

  (2)虚拟性。网络是现实信息构筑的一个虚拟空间,人们在网络中可以使用虚拟的身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与他们交谈。

  (3)互动性。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同多人进行对话,可以随意的进行交流互动。不受时间、地域和年龄的限制。

  (4)不可控性。由于网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网民对的内容也没有一个制约,因此很难控制。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3.38亿),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其中青年占网民总数的29.8%。这项报告说明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网络文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的课外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随时掌握最新的时事新闻;通过BBS论坛、QQ聊天、MSN结交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朋友,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网络学习教程进行知识拓展,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学,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开设自己的淘宝网店、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论坛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网络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分年龄,没有主次,没有强迫说教,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自由选择,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民主观念产独立性。网络文化更能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网络文化中的平等开发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往往网友们对于公众事件的评论可以形成强而有力的舆论导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取向。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信息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许多学习资源以及大量健康、积极、进步的信息的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存在着许多消极、迷信、黄色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和全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威胁。现今的大学生已是90后的天下,90后的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同时依赖性强、民主意识差。对于这些负面信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辨识能力不强,好奇心重,易冲动,缺乏自制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

  在校园中建立学校的健康网吧,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良的网络环境;将学生宿舍和校内网吧的网络接入到校园网中来。通过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将那些消极的不良的黄色的信息阻止、排除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

  (二)关注道德,正确引导学生

  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及时一些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热点内容加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是非美丑,分辨善恶。对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中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暗井,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三)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

  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建设校园网络,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网站可以开辟学习生活、就业技巧、考研须知、心理咨询、实践指导、信息、就业辅导等栏目通过网络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休闲、游戏、交友等方面的需求,在网上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身边奋进的大学生事迹,进一步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自强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

  (四)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校园内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机整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总结

  网络文化的盛行和发展势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网络文化有它的优势也有劣势,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摒弃网络文化的劣势。要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现在的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提高与健全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网络文化越来越广泛深刻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会成为青年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用不好则会把他们引向歧途。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可以给大学生们带来所需的资源,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网络现象得以蔓延和成倍放大的重要平台。比如网络文化中的跟风现象。最能体现跟风现象的就是“人肉搜索”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利与弊。大家愤怒时,可以发起“网络通缉令”,于是被“通缉”的人无论好坏,在互联网上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有关他的相关资料。人们在惊叹网络力量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参与进来,这种跟风行为,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由网络文化引申的现象。互联网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期间,总是伴随着种种缺陷。暴力网站、黑客事件、垃圾邮件、虚拟财产失盗、木马病毒等问题给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规范以沉重打击。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网络社会又出现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新职业。“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网络红人的迅速窜红都是“网络推手”的“杰作”。而热炒一时的很多网络负面事件则靠“网络打手”的推动。“网络推手”、“网络打手”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名词,但是其操纵了网络舆论,瓜分网络民意。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曾将其评价为“网络黑社会”,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

  二、对网络文化影响青年思想行为的深层机制分析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化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态,对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与构建影响巨大,其机制也十分复杂,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所导致的伦理道德异化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场如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由于自我意愿表达的不断强化,使得质疑、批评、呼吁、诉求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而大学生向来对新鲜事物敏感又易于接受,一旦“触网”,便迅速与之融为一体,为我国网络文化所受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特点:一是隐匿性与自主性:网络环境超越了现实物理世界的限制,人的身份真假难辨,网络交往少了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但对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开放性与动态性:网络空间中的交往超越了现实时空局限,范围扩大,层次增多,内容更丰富,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约束。三是多元性与复杂性:交往关系、道德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由于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在虚拟空间里,大学生摆脱了现实伦理道德束缚,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心理要求更为强烈,畅所欲言,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形成负面、消极的网络舆论。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事件真相,容易被他人言论所迷惑,盲目跟风。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异化,妨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可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态,它为我们提供理解事物、创造感觉现实的新视角和新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从而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道德课题。网络文化条件下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必然对人的社会行为提出新的道德规范和新的伦理准则。

  三、取利去弊,形成合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信息化为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政府部门构建面向信息社会的安全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和业界必须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取利而去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体系。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10)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上网的人员中有一大半是大、中学生,其中又以大学生居多。可以说,在高校,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上冲浪,发“伊妹儿”,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流,加强沟通;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在电子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学子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也应该看到,危害人类安全和计算机犯罪问题也日益凸现。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凡此种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打击。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教育,以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

  一、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网络上信息丰富,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习技巧和技能,其巨大积极作用已为大学生们所广泛称赞,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虚拟的网络世界突破时空的限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借助于电脑有力地促进了双方交流。正处于情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在紧张、繁忙而又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忙里偷闲,上网聊天,寻找精神寄托。这样,网上交流的虚拟性导致网民年龄、性别、身份等与事实上的角色反串,一旦见光就死,使上了圈套的大学生在感情和心理上极易受到伤害。同时因担心见光死,借助于电脑交流的双方缺乏真诚和责任感,感情的创伤难以扶平。过度地上网还会导致上网成瘾,出现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行为古怪等现象。

  为此,我们要把好网络内容关,有关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制高点。其次要对网络了解、知情、监控,在源头上加以防控,依靠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加以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加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加以说明、澄清;对于反动的、无中生有的谎言以及影响大局的言论要坚决加以删除;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极个别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络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暗井;要通过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

  由于网上世界的虚拟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犯罪的滋生。在网上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据报道,湖北省黄石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王群在2001年8月,以“花花公主”的网名,先后侵入“中国大冶”、“科技之光”、“黄石热线”等网站,涂改网站主页,导致这4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而由校方提供给司法部门的材料却称:“王群同学入校两年,学习刻苦,专业能力强,为人忠厚诚实,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无违纪记录。”从王群一案中可以看出,制订切实可行的网络行为准则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黄色信息的传播。信息内容一般来说带有地域性,而英特网的信息传播是全球性的、超地域性,色情信息在有些国家是合法的,这就使得一些黄色信息随着英特网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开来。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对我国青少年的危害更严重。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英特网信息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一些国家还通过英特网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能对网络行为起到明确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在制定我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准则时,应注意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要更多地考虑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和理解,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护现时网络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制约网络的继续发展,网络行为规范标准则应能够适应网络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要避免西方网络道德规范中奇怪的悖谬现象。

  三、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守法规

  网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对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对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同时还要有对网上的不道范行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制裁和处罚的宣传和曝光。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道德主要牵涉到下列几个问题。一是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下载、复制文件轻而易举。一些软件开发商任意复制他人的源码,作为自己开发的软件出售,这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受到挫伤。二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未经授权闯入网络的黑客,从开始的恶作剧到有意识的犯罪,再次告诫人们必须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手段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三是个人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受到信息技术系统采集、检索、处理和重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强的挑战。四是信息产品开发商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有的开发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编入程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网络信息时代,自主、自愿、自觉、自强是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单纯的理论说教、树立榜样等教育方式已经失效。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网络文化的宣传、主题演讲、与名人对话、网德讨论和设立院长信箱等等一系列活动,使院长、班主任、辅导员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世界里平等地与大学生聊天、讨论,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网上道德,网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怎样合理合法地使网络来促进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上需要道德约束,从而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与法律、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大学生们遵守有关网络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关于信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界行规定》(2000年)等等,此外《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中的有关条款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尤其是1997年3月颁布的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加了关于计算机犯罪的有关条款;2000年初,国家保密局又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以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现在,已开通“网络道德法庭”网站,专门对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同时设有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网民投诉。这将与其他措施一起促进网德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促使、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自觉的网络道德观(包括网络信息价值观、网络信息商品观、保护知识产权观、合法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观、尊重他人隐私权观、网络环境保护观、网络社会观,以及同情和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等),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社会(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责任和义务。

  四、齐抓共管,构造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长期以来,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更具有隐蔽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情感和品性修养等方面的关注缺乏深入。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造新的教育模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他们从网上获取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培养了许多能力,但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上网场所的不固定性,表明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媒体界一道携起手来,共同开展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形成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尤其是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网民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加网络操作“网风”、“网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对全球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抵诱能力,坚定信念,把握良知,这样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技术保证。净化网络信息,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难题。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大学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11)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大学生 体育文化 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微博、论坛等网络传播日益贴近我们的生活,各种信息科技技术逐渐成熟,这为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伴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逐渐普及,视频、微博、论坛以及手机电视等都给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以及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而且人们欣赏和学习途径也多样化。所以研究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解和认识网络传播的作用,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正面影响分析

  (一)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时间、兴趣等影响,使得体育行为方式存在多样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学生们对体育方面相关信息关注的越多,就越容易激发参与体育的兴趣,促使自己改变行为倾向,产生体育行为。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经常会因为体育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在奥运会、NBA、世界杯足球赛、各单项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会明显的增多。通过目前对大学生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比例较高,学生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各个球类项目以及街舞、跆拳道、体育舞蹈、游泳等。网络传播的介入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大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影响

  学生是体育明星追逐者的主力军,体育明星大多都气质逼人、英姿飒爽,在竞技场上更有扭转乾坤左右全局之势,很容易让年轻人崇拜、迷恋甚至疯狂。由于学生们从众的心理,生活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加重视群体的认可程度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公共兴趣和公共信息满足人际交往以及获得他人的肯定。大学生中热爱体育以及追捧体育明星的势力很大,使得原本没有多大追星热情的学生,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追星的行列。总之,在心理作用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去留意关注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甚至生活状况,明星们赛场的表现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三)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大学生是体育信息受众的主力军,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都会不同程度的吸引他们的关注,如NBA以及足球、篮球的各大联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掌握运动技能,而体育技能通过影像传播到大学生的感官,会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大学生在获取体育信息时,通过赛场画面以及明星的精彩表现而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时刻触动参与欲望,他们往往会在欣赏完一场精彩的比赛后,从而激起强烈的模仿欲望而立即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体验明星的风采。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网络体育传播用语粗俗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提高竞争力,提高网站流量,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有暴力倾向的图片、语言文字、或者将镜头对准赛场内外的球迷骚乱、体育暴力等事件,使网络体育新闻始终弥漫于浓烈的火药味中。体育竞技比赛弘扬的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当不道德的新闻报道以及暴力粗俗充斥体坛时,大学生心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观念会受到污染,有的同学道德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

  (二)网络体育传播娱乐化

  网络传播的娱乐化、色情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网络传播娱乐化、色情化现象一直是新闻业屡禁不止的顽症,在网络媒体中的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目前,大量低俗信息的体育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网络媒体不将传播的重点放在新闻本身,反而将娱乐等作为噱头,来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大学生处于生理已经成熟但心智还处于懵懂阶段的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网络体育传媒将各种不良信息广泛传播以及进行过分渲染,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其恶劣的危害。

  (三)过度宣扬“金牌至上”体育思想,使得学生们的体育价值观扭曲

  体育比赛都会有胜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过度宣扬“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导致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扭曲。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是因为他的运动比赛能力,但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是因为体育明星的经济收入高等原因而崇拜。“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还将会对我国的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要加强对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注重把握不良体育信息传播的度,并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该类体育信息的合理正面解读。针对网络上的负面体育信息,要注重形成讨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这些体育现象,并在讨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意识。另外,要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学校网络传播平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大众传媒和体育明星的正面宣传,合理利用体育明星在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带动和改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双等.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4):110-111.

  [2] 刘成为.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105-108.

大学生网络论文大全11篇

大学生网络论文大全11篇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